最有效的管理,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





組織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
在企業管理實踐中,當有人提出團隊成員表現不佳時,有些管理者會引用這句話,並因此讓自己內心安定並視員工表現平平為正常,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人,但卻忘記了德魯克的很多觀點是遙相呼應的。
在這里至少忽視了兩個問題:” 這些平凡人的長處是什麼 “” 如何讓他們做出不平凡的事 “
其背後的真正含義,是要通過 ” 讓組織成員卓有成效 ” 來做到不平凡的事。


激勵的原動力是成就感
德魯克闡述激勵的角度與眾不同,大多數激勵理論還在執著於如何洞察員工的人性,而德魯克更強調如何讓員工做出績效並產生成就感,何為手段何為目的?
當一些管理者找到這個理論根據時,經常會用願景來宣導,力求讓員工有成就感以及責任心,但效果往往不佳。
因為那是你的願景,和員工有什麼關係,沒有深入思考這是不是員工想要的。
此外,一說成就感,很多管理者會以此來遮掩物質待遇的不足。成就感既受內在動機的影響,也受外部刺激的影響。
支持員工順利完成工作,取得績效,並在績效之後給予公平的報酬與嘉獎,才可能有良性的互動。

注重貢獻,成果在外部
有些管理者很喜歡 ” 注重貢獻 ” 的思路,強調每位員工都要想想,還能做出什麼更好的業績。不要問組織給了你什麼,要多問你為組織貢獻了什麼。
所以他腦海中浮現的是員工積極進取、投入工作甚至不計回報帶病堅持工作,這其實是把奉獻和貢獻混為一談。
奉獻,是強調 ” 投入 ” 這個過程;而貢獻,則強調做什麼事對最終的結果有影響。
前者是傑出的人為了信念而犧牲,後者是平凡的人如何卓有成效地工作,用平凡人的尺度更容易將員工凝聚在正確的事情上,注重貢獻是將人的才智投放到最關鍵的地方。
也有管理者強調 ” 成果在外部 “,讓所有人都想想客戶在哪,甚至有的單位全員行銷,無論什麼部門都有行銷的任務,這也是一種錯位。每個人都應通過他在本職工作上的貢獻來促成外部成果的達成。
德魯克講了三個石匠的寓言,第三個石匠有管理者的視角,因為他知道他砸石頭是為了建教堂,他並沒有每天與人空談教堂,也沒有低頭只砸石頭。
他是瞄著教堂在砸石頭,大處著眼、小處著手。

要相信每一位員工都力求表現
很多管理者並不相信員工都想好好工作,因此就是用命令和監督的管理方式。
德魯克認為,管理者要相信員工想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面,同時也要對員工給予安全感的照顧和必要的指導。
那麼,人性到底本善本惡?
馬斯洛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人性是什麼,德魯克則是從管理學的角度思考從人性中要什麼,這是二者的差異。德魯克從這個角度,平衡了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張力。
工作績效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有效整合,這既是管理者要相信的,也是管理者要加以指導的。因此,德魯克更強調溝通、幫助和指導,不是要對人性完全洞察,而是在組織范疇內釋放人性的自由。
我們無法全然了解一個人,而我們的目標也並不是這個。
管理的目標是當員工來到一個組織中,通過做到員工的個人成就並做到組織目標。

用人所長
有的管理者喜歡用聽話的下屬,因為這樣的人有 ” 忠誠 ” 的長處,或者多用一些老好人,說這樣的人有 ” 謙虛 ” 的長處,如果能用到直言進諫的 ” 正直 ” 的人,那就已經相當不錯。
但是,這些真的是長處嗎?
德魯克所說的用人所長,是為卓有成效服務的。
因此,這里的” 長處 ” 更側重於可以使員工工作更有成效的卓越才能,比如市場分析、項目管理等等。而前面所提到的 ” 長處 ” 屬於基本價值觀范疇,品格是個人成長和人文教育使然,管理並不能醫治人文精神的疾病,它關注的是社會化解決方案,這是兩個范疇。
此外,有效的管理者不問 ” 他不能做什麼 “,他會問 ” 他能做什麼 “。
這並不是說管理者要忽視人的缺點,其底線是他的缺點不至於導致他不能勝任某項工作。
用人所長和容人所短相互對應的,而在現實環境中,用人所長還需要容人所長做基礎,能否容許下屬發揮長處甚至創造出出乎意料的成就,這對管理者是一種考驗。

來源:德魯克管理學院(ID:Drucker_Academy)

留言